鐵基超導體中超導電性的起源在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后仍然沒有定論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“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”重點專項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,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/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高鴻鈞、丁洪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,研究了LiFeAs表面兩類帶狀褶皺結構及其方向依賴對超導電性的影響。他們首先在LiFeAs表面觀測到兩類帶狀褶皺結構,第一類沿著[110]方向(即Fe-Fe方向),第二類沿著[100]方向(即Fe-As方向)。d
I/d
V單譜顯示,與無褶皺區域的超導能隙相比,第一類褶皺能增大超導能隙而第二類褶皺抑制超導能隙(見下圖)。
圖:LiFeAs表面應力誘導的褶皺
結合其它實驗證據,研究者發現褶皺的局域單軸應力能改變能帶結構,且不同類褶皺改變的方式不同:第一類褶皺使
dxz能帶移動到費米面之上,增加了態密度進而增強超導電性;第二類褶皺使
dyz和
dxz都移動到費米面之下,只留下
dxy穿過費米面,故只能觀測到
dxy的小能隙。能帶的移動導致可能的Lifshitz轉變,進而影響超導電性。
該工作首次在LiFeAs體系中報導了超導增強的現象,說明不同方向的局域單軸應力對LiFeAs的非傳統超導電性有強烈影響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。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,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新精神,傳遞更多科技創新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。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