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網訊 8月27日,由清華大學、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指導,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、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、中國經濟出版社主辦的第二屆清華大學“碳中和經濟”論壇在北京召開。
2021年9月至10月,我國遭遇較大范圍的電力短缺。今年夏天,四川等地再度因為高溫極端氣候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電力短缺。如何在實現“雙碳”戰略的同時,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給,成為重要的議題。
優化能源結構,實現平穩過渡
在清華大學“碳中和經濟”論壇現場,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、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指出,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時,各種發電能力要互補匹配,保障供電安全穩定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、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
我國發電與用電相距遙遠,用電主要在東部地區,許多發電來源,尤其是清潔能源發電在西北西南。因此要建設特高壓輸電,加大“西電東送”,同時推動“智慧電網”、“儲能+新能源”來平抑風光電的間歇性以及水電的季節性。最后也不能忽略火電仍然起著支撐和兜底的作用。
根據國務院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,我國石油消費將在“十五五”進入峰值平臺期。而天然氣消費因為居民用氣和天然氣發電的發展,將會繼續增加。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70%,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%,保障油氣安全十分重要。李毅中認為,保障油氣安全首先要加強國內的勘探開發,同時要發揮技術和工程優勢,與產油國合作共贏。
對于煤炭消費,李毅中表示,在有序推進煤炭減量同時,要關注電煤保底量。在減碳減排、減少煤炭消費的同時,也需要保持相應的煤炭產能產量,充分吸取去年因缺煤造成拉閘限電的教訓。
實現“雙碳”,行行有責、人人有責
除了能源電力行業,鋼鐵、有色、建筑、石化、化工這些高耗能行業和道路交通行業都是減碳減排的重點領域。
我們考慮減碳減排的時候,不能僅考慮直接使用和消費化石能源的情況,也需要考慮各行各業全產業鏈間接和關聯的碳排放。只有直接排放、間接排放、關聯排放一起核算,才能準確地衡量減碳的責任。除了傳統高耗能行業,新興行業也并非都是低能耗、低排放的。
李毅中還提及要重視用能設備器具的報廢、回收、利用、再制造,如余熱余壓的回收,能量梯次利用,污水的治理回用,固廢綜合利用等等。以汽車為例,電動汽車的退役動力電池還可以梯次利用,最終報廢的時候可以回收鋰、鈷、鎳等有價金屬。廢舊車輛的回收拆解也可以實現資源回收。
實現“雙碳”目標不僅是行行有責,也是人人有責。民生消費在減碳減排中的分量與日俱增,要保障人民群眾的能源消費,同時鼓勵綠色、低碳的消費習慣,堅持節約優先。生活中伴生著碳排放,衣食住行用包含著碳足跡,消費者也應該負起減碳減排的責任。
統籌政策措施,加強科技攻關
事實上,雙碳是可持續發展、永續發展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,因此節約和減碳是相輔相成的。李毅中強調,碳達峰不意味著推高碳排放峰值,一定要實行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雙控制。
在推進“雙碳”戰略的過程中,要防止運動式減碳,不能急于求成,不能層層加碼,設置不切實際的提前目標?!叭绻^快過急,就可能產生負面影響,我們不要自亂陣腳?!崩钜阒姓f。
2021年7月16日,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市。不過目前僅有電力企業進入市場,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主體和行業范圍。此外碳配額的核定、交易價格機制等都需要碳市場的完善。李毅中也提及了國內外碳稅的發展。碳稅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,因此在征收碳稅的同時要在其他方面減稅。避免因為碳稅影響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和經濟增長。同時也要研究歐美碳稅規則和可能引發的貿易壁壘,所以要擴大對外交流合作,做好應對準備。
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不僅要加快已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,例如智能電網、電化學儲能、光熱發電、氫的制儲輸用等,也要積極開發低碳、零碳的新材料,高效太陽能電池、固體電池,可控的核聚變等尚處實驗室階段的前沿技術。
李毅中表示,我們不能用科學構想和實驗室成果作為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技術支撐。要開發出先進、實用、可靠的技術,就需要巨額投入,因此實現“雙碳”也需要綠色金融的支持。(蔡琳)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,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新精神,傳遞更多科技創新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。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