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屆《財經》年會上,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局長王信表示,綠色低碳轉型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重大機遇,有望驅動創新、創造額外的就業機會、大規模增加資本積累,釋放新的經濟增長潛能。我國綠色金融、轉型金融發展空間廣闊,完全有能力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綠色低碳有序轉型。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。
王信建議,及早完善碳定價機制,充分發揮合理碳價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。完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擴大其覆蓋的行業和企業,引入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產品,提高碳定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。擴大綠色碳匯、藍色碳匯,鼓勵、支持自愿碳減排市場發展??紤]在我國現有資源稅、環境保護稅的基礎上,適時引入碳稅(費),主要針對碳排放權市場未覆蓋的行業和企業,與碳市場交易形成互補,共同形成合理碳價,強化對節能減排的激勵約束。
王信建議,著眼于全球高標準,建立和完善我國綠色金融、轉型金融標準,強化企業、金融機構碳核算和氣候環境信息披露,增強各類市場主體進行綠色低碳轉型的市場約束和監管評價,防范“洗綠”、“偽可持續性”。
王信建議,針對綠色低碳轉型投資規模大、初期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的特點,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。相關產品包括綠色信貸、綠色債券、可持續掛鉤債券、碳中和債券,以及股票、基金、保險等。政府可通過財政貼息、財政擔保、政府性投資基金、央行定向再融資、綠色金融評價等手段,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、開發性銀行的作用,加大對綠色低碳活動的低成本資金支持。
王信還建議,及時防范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。做好金融機構、地區等層面的氣候風險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,研究采取逆周期資本緩沖、差額存款準備金等監管工具防范高碳行業風險積累,存在較大脆弱性的金融機構應及時補充資本金、處置不良資產。少數高碳行業較為集中、轉型風險較大地區,應做好預案,通過地方政府救助、動用存款保險基金以及必要時動用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,防范和化解區域性、系統性金融風險。
王信指出,能否有序推進綠色低碳轉型,緩解其對經濟的短期沖擊,充分發掘其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,關鍵是及早完善碳定價機制,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、轉型金融標準,強化企業、金融機構碳核算和氣候環境信息披露,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,加大財政、貨幣政策支持力度,及時采取措施促進公正轉型,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轉型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