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江蘇南京雨花經開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緊緊圍繞打造全區“經濟發展主戰場、美麗雨花新濱江”的目標任務,聚焦實體經濟,培育優質主導產業,強鏈條、聚集群、優配套,加快構建安全、綠色、高效的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園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圍繞加快促進產業集聚抓招商,立足現有產業基礎,盤活園區低效資源,以產業集聚為導向,著力打造特色產業“園中園”;圍繞提升平臺承載能力抓配套,統籌規劃,科學定位,精準施策,完善基礎配套,做好城市建設“全方位”管理服務,促進區域發展提質提效;圍繞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抓服務,著眼企業需求,強化以人為本服務企業理念,以保安全、解難題、促發展為目標,構建辦事高效、運轉協調、行為規范、服務貼心的企服體系;圍繞積蓄發展后勁抓運營,著力創新體制機制,激發各類平臺要素活力,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;圍繞打造堅強戰斗堡壘抓隊伍,健全優化干部隊伍建設和管理長效機制,堅定理想信念,牢記初心使命,持續發揚開發區創新創業精神,營造比拼爭先、合力攻堅的干事氛圍,著力構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
1、布局強產業,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。一是立足建平臺。架構各具風格的特色園中園作為產業支撐平臺,以要素集成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承載地,賦能特色產業生態,開創全域推進的創新發展格局。加快一批低效樓宇、資源再利用,精心培育產業社區;大力發展新型都市工業,打造智能創新增長極;已建成江蘇國家數字出版基地(南京園區)、南京國際汽車商貿區、9號工坊等多個特色產業園平臺。榮獲“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”“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”“江蘇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示范區”等稱號。二是深耕優產業。著力強化優質產業支撐,不斷增強經濟核心競爭力。加快建設現代制造、軟件信息文化、商務商貿三大主導產業,重點突出以環境友好型、有一定科技含量、具有高附加值、產出效益較高的高端智能制造業為引領的核心產業集聚;引導和倒逼傳統企業加快轉型升級,全面推動都市工業園發展。2022年,園區被評定為“2022年市級都市工業示范園區”。三是賦能聚科技。引導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,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、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,支撐引領新業態和新模式,催生新發展動能。注重強化知識產權管理,促進園區專利申報數量和質量雙提升。目前,開發區擁有有效發明專利 155件;園區成功培育瞪羚、獨角獸、上市企業10家。
2、轉型蹚新路,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。一是以優質項目推動招商轉型。不斷提升園區產業層次和產業發展水平,以有效實施“工改研”,將工業用地科學規劃為科研商貿用地,加大招商選資力度,重點圍繞三大主導產業,堅持招引投資強度大、產出效益較高、帶動性較強和無污染的企業。目前園區已成功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6家。二是以集約發展助推產業轉型。向存量空間要效益,有效實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,盤活土地廠房等閑置、低效資源,實施對低效、無效、閑置資源的收回、改建、并購和重組,加大對低效企業廠房進行二次創業、二次招商,擇優選優實施騰籠換鳥,推動園區產業層次不斷向中高端攀升,提高土地價值和效益;引導企業進行自我轉型,通過“工改研”途徑,完成企業由傳統制造業向科技型總部企業轉型。三是以產城融合助力環境轉型。促進載體平臺要素聚集,由園區單一的僅局限于傳統“七通一平”設施的生產、生活功能的“孤島”園區,轉型為以便捷交通打通園區內外、呈現較為完整的行政、商務、商業和生活區域,并在區域內實現高效行政服務、商務服務的產城融合之現代化新城區。園區10分鐘車程可由天后大橋快速直達河西CBD;半小時車程可直達亞洲最大樞紐站南京南站或祿口國際機場;公交總站、12條公交線路、地鐵S3號線以及規劃中的9號線、8號線成為連接南京主城中心和江北新區的交匯點。
3、科學精施策,推動高質量發展起航。一是科學規劃布局“導航”。以立足“成片開發、擁江發展、轉型升級”,爭創“產城融合發展樣板區”“沿江轉型發展示范區”為目標,實施科學精準規劃;聚力做好產業方向、盤活存量、環境配套、服務機制“四篇文章”,激活發展主引擎,繪制高質量發展藍圖。二是立足優質產業“領航”。立足“3+1”產業體系,重點突出綠色無污染、環境友好型的高端智能制造業,全力打造“雨花經濟開發區智能創新中心”“濱江智能制造創新高地”。目前園區已入駐優質企業1500多家。三是完善環境配套“穩航”。以打造“宜產、宜居、宜創、宜人”的產城融合為根本,夯實產業基礎,著力打造獨居特色的各類“園中園”,全面啟動產業配套、生態環境配套、交通配套、醫療教育商業配套建設,聚力“信息、市場、法規、物流、資金、人才、技術、服務”等軟環境建設,全方位提升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。園區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、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9個;引進、培育高層次人才17名、省雙創人才3名、省雙創博士50名。四是深化服務機制“護航”。以經濟發展為統領,全方位、全流程推動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,實施從項目簽約到項目建成投產的全流程、全周期服務;堅持強弱項、補短板、夯基礎、建機制,全力化解和戰勝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,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
4、拓展新空間,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。一是開拓生態環境功能。打造人文江岸十里長江岸線,擦亮最美開發區生態名片。三橋濕地公園毗鄰南京長江三橋,公園占地面積約1500畝,一期二期先后投入1.8億元打造集植物觀賞、生態科普、候鳥棲息、步道游覽等多功能的市民生態運動休閑的天然氧吧;投資4800萬元打造總面積11.25公頃的江豚廣場主題公園;擬全面建設秦淮新河人行橋,實現江豚廣場與魚嘴公園互聯相通,努力打造長江生態保護的典范之作,助力南京打造“世界級魅力人文江岸”。二是開拓產城融合功能。拓展產城融合,全力拓展造城市功能空間內涵,打造極具絕佳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優勢的城市發展的“新亮點”人居森林板塊。該板塊北臨秦淮新河,東、南至繞城高速與繞城公路,綠化覆蓋率超50%,面積約6.44平方公里,打造以濱河特色低密度居住社區為主,集文化、創意、生態、旅游等產業發展為一體的產城融合之城。三是開拓產業支撐功能。賦能產業發展,充分發揮區位、交通及生態資源優勢,以資源興產業搶發展,大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。規劃在緊鄰龍藏大道秦淮新河大橋總面積約87畝的商業用地,擬打造約10萬平方米的全國首個城市落差地下商業綜合體;在龍藏大道以西積極招引以數字產業為主體,兼容高新、金融、新經濟等總部經濟特征的頭部企業,打造高端產業集聚區。
5、創新燃引擎,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。一是啟動“政治引擎”筑牢基層堡壘。構筑“開發區統籌、各園區領跑、多企業聚合”黨建格局;建立以開發區黨工委為核心、相關部門黨支部共同參與的大黨委,引導片區、園區、樓宇、企業組成黨建聯盟;強化園區一線黨建建設,依托各支部,陸續成立數出公司黨支部、雨開置業黨支部、城管中隊黨支部。二是啟動“經濟引擎”推進經濟創優。實施盤活資源,提升低效用地開發水平,采取騰籠換鳥,高標準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區,累計盤活低效用地2000畝以上;利用空置載體,打造特色科技樓宇,孵化優質科技企業,激活園區創新引擎,以集思路創新中心為“示范區”,打造開發區科技創新基地、科技型企業集聚區。三是啟動“民生引擎”增進群眾福祉。聚焦惠民為民,全面完善基礎配套、交通、教育、醫療。園區“四橫五縱”9條道路加快實現全面貫通;引進南京市一中進行集團化辦學, 36班中學、36班小學、18班幼兒園今年開工建設;園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面開診。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,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新精神,傳遞更多科技創新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。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。